"不读书连扫大街都没资格"——这句曾经的玩笑话,如今正在成为残酷现实。上海青浦区44个环卫岗位吸引198人报名,平均4.5人竞争一个扫大街的工作,甚至需要经过笔试面试层层筛选。这个看似普通的招聘事件,撕开了当下就业市场最疼痛的伤疤。
当环卫工需要"过五关斩六将"
招聘公告显示,这个薪资包含五险一金和各类补贴的基层岗位,设置了严格的筛选机制:户籍限定金泽镇,笔试占40%考察垃圾分类常识,面试占60%测试沟通能力。4.5:1的竞争比,已经超过部分白领岗位的录取难度。
工作人员解释称"考试不涉及复杂计算背诵",但这种辩解更凸显荒诞——什么时候开始,扫大街也需要证明"基础文化素质"了?一位网友的吐槽引发共鸣:"我们父母那代人应聘环卫工,带着扫把直接上岗;现在我们这代人,得先带着笔和简历。"
基层岗位为何成了香饽饽
表面看是198人争夺44个岗位,深层折射的是三大社会痛点:一是二三线城市就业机会萎缩,二是35岁职场危机倒逼中年人转向稳定岗位,三是高校毕业生与农民工在就业市场"正面相撞"。
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,2023年行政文员岗位平均竞争比达32:1,而十年前这个数字不足5:1。当送外卖需要本科学历、工厂普工要求英语四级时,带有编制属性的环卫岗自然成为"优质选择"。
内卷化背后的结构性困境
44个环卫岗位引发的争夺战,本质上暴露了我国就业市场的深层矛盾:高端产业创造岗位能力不足,中端产业转型升级阵痛,低端服务业被迫承接过量就业需求。当研究生与初中生同场竞技扫大街,这不是人才市场的繁荣,而是资源配置的错位。
更令人忧心的是,这种"向下兼容"的就业趋势正在形成恶性循环:高学历者挤压低学历者生存空间,后者被迫接受更低薪更艰苦的工作,整个社会的就业质量阶梯式下滑。
时代的一粒灰,落在普通人头上就是一座山。198份简历背后,是198个为生活奔波的灵魂。当我们讨论"孔乙己的长衫"时,或许更该思考:如何让不同层次的人才各得其所?毕竟,健康的社会不该让所有人都挤在同一个赛道,而是能容得下星辰大海,也装得下扫地除尘。
转自:湖州招聘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