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红“迅猛龙”考上复旦,这事儿本身就够劲爆,但更令人深思的是,它像一面照妖镜,照出了当下社会对“流量”与“学历”之间那点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绪。2025年7月13日,当拥有近700万粉丝的“迅猛龙”(本名许锴蓥)在社交平台晒出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,网络舆论场瞬间炸裂。她以笔试223分(管理类综合140分、英语二83分)、面试85分的成绩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MBA拟录取,本应是励志佳话,却迅速被“借考研炒作”和“靠颜值走捷径”的尖锐质疑声浪淹没。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个人求学故事,而是流量经济、教育公平、社会心理与身份认同等多重议题交织的社会现象,它撕开了公众对“流量与学术”冲突的集体焦虑。

从商业的视角来看,“网红考研”无疑是个人品牌升级和流量变现的又一高阶玩法。网红们深谙“制造稀缺”的营销法则,通过“停播备考”这种近乎自残的方式,成功制造了话题,将枯燥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内容。一旦“上岸”,那“学霸”人设的光环便能瞬间点亮,实现品牌价值的指数级提升,进而拓宽变现渠道。数据显示,“迅猛龙”在晒出考研分数后,粉丝数量飙升117万,这活生生就是一堂“学历镀金如何对抗流量焦虑”的MBA实战课。当颜值经济的边际效益递减,学历证书正迅速成为网红赛道的“硬通货”,专业壁垒取代了曾经的“美貌滤镜”,这无疑有助于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价值。然而,这种将学习异化为表演的趋势,也可能导致“表演式学习”的泛滥,流量思维对教育本质的侵蚀,其后果不堪设想。
教育学专家对此现象的解读,则直指传统教育理念与学习路径所受到的冲击与重塑。复旦大学官方强调“所有考生均按同一标准,公平公正”录取,这在程序上无可指摘。然而,公众对非全日制MBA项目门槛、面试主观性以及“流量”是否可能转化为“特权”的担忧,并非空穴来风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,网红考研不过是普通学生多了一层网红身份,公众不应抱有偏见。但这种“标签化审判”恰恰暴露出社会对“标签”的过度敏感,以及对他人努力的无视,这无疑是对教育公平底线的公然挑战。我们必须警惕,当教育被视为一种“洗白”或“镀金”的工具,其神圣性便会荡然无存。
社会学与心理学专家则更深层次地剖析了公众复杂情绪的根源,那便是对“流量与学术”冲突的集体焦虑与身份认同困境。人们对“网红”群体普遍存在刻板印象,认为其与学术追求天然对立,仿佛“网红”就意味着肤浅和浮躁。因此,当一个网红考入名校,便会立刻产生“流量能否转化为特权”的质疑。这种既追捧流量又抵触其渗透学术领域的矛盾心态,暴露了社会深层的认知失调。心理学专家进一步指出,考研圈的“造神”现象,以及公众对“网红学霸”既爱又恨的复杂情绪,本质上是社会阶层流动焦虑的投射。在内卷日益加剧的当下,人们既渴望看到“逆天改命”的励志故事,又难以相信流量时代的公平性,这种认知上的撕裂,直接触碰了我们对公平、对成功定义、对奋斗价值的敏感神经。
网红考研事件,是流量时代多重社会议题的集中爆发。它既展现了个人在职业转型和自我提升上的努力与智慧,也映射出社会在教育公平、价值取向和身份认同上的深层矛盾。理解这一现象,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“励志”或“炒作”二元对立,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和公众心理。社会应以更包容、更理性的态度审视多元化的成功路径,但同时,也必须警惕流量对教育本质的潜在侵蚀。毕竟,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启迪心智、培养独立思考,而非成为流量变现的工具或身份焦虑的解药。
转自:湖州招聘网